“車陂龍舟景”入選省級非遺項目 一水同舟情義濃 龍船飯博好意頭
- 發布時間:2022-07-08
- 發布者: 管理員
- 來源:本站
- 閱讀量:
廣府地區“扒龍舟”的習俗由來已久,明清時期的端午賽龍舟活動已十分普遍。清初學者屈大均曾在《廣東新語》一書中提到端午時期賽龍舟及賽后的歡慶場景:“歲五六月間斗龍船”,龍船“得勝還埠,則廣召親朋燕飲”,此般宴飲,即是廣府人所說的“龍船飯”。
廣州扒龍舟早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今年5月,廣州天河區“車陂龍舟景”又被納入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。受疫情影響,廣州的大規模扒龍舟活動按下暫停鍵,但這項非遺傳統不會變。
近日,南都、N視頻走進廣州天河車陂“一水同舟龍舟文化展覽館”,主播陳誠帶大家了解扒龍舟背后的習俗和故事。
龍舟手
搖旗和鼓點帶動船上“扒仔”
在天河車陂“一水同舟龍舟文化展覽館”中央,“泊”著一條外觀精美的杉木制龍舟。據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講解員郝滿健介紹,這是一條可以下水“扒”的實體龍舟,可承載10至20人。船身各處不僅按照傳統擺放了大單旗和龍船鼓,也放置了禾青、龍船餅、粽子等有寓意的小物件。
而如果是接近40米的傳統龍船,則需要70至80人來一起掌控。比如今年5月14日,總長39.2米的“新東坡號”龍舟駿水,“新東坡號”沿用了天河車陂百年龍舟“東坡號”的名字和外觀,在車陂村內“三進三出”,吸引了不少村民前來觀看、嘗鮮。
一艘傳統的大龍舟,船上各個位置自然各有分工。船頭和船尾各有一名艄公負責調度龍舟的航向,旗手在船頭執掌旗幟,與中部擊鼓的鼓手配合,通過不同節奏的搖旗和鼓點,帶動船上的“扒仔”,也即龍舟手們驅動這艘近40米的龐然大物。
通常,龍舟上的鼓手與樂隊里的鼓手類似,都是坐鎮團隊中,通過擊鼓的頻率,帶動整體的速度,掌控著整個團隊的節奏。前進時,鼓手需要打出前進“單體鼓”,節奏中帶有重音鼓點;旗手在前用旗子繞圈時是“回龍”,鼓手則需要配合打出“回龍鼓”,此時鼓點則更為頻密,有別于前進的“單體鼓”。在展覽館,郝滿健還走到龍舟鼓前拿起鼓棒,為我們現場演示了不同龍舟鼓點的打法。
5月14日,車陂村民在鞭炮聲中迎“新東坡號”。
龍舟槳
為追求速度定制碳纖維龍船槳
展覽館為何叫“一水同舟”?展覽館的玻璃柜中,整齊地擺放著12支各色各異的龍舟槳,每支槳板上都寫有不同的字樣,“沙美梁”“江夏黃”“車陂新村”……表明這些龍船槳都來自車陂的12個龍船會,每個龍船會都捐贈了一支槳擺放在展覽館中,寓意著車陂村的龍舟兄弟們“一水同舟”、“同舟共濟”。
在眾多木槳中間,有一支黑色的碳纖維龍舟槳格外顯眼,碳纖維的船槳據說更加輕便。如今,不少新“扒仔”們追求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手感,會專門去定制一個高度可調的碳纖維龍船槳,也體現了龍舟文化的與時俱進以及受科技發展的影響。
在龍船槳旁,放置了一面有著上百年歷史的龍船鼓,鼓身由原棵的樟木制成,頂部則是用一整張牛皮制成的鼓皮。而現今的龍舟鼓則更多地使用拼接形式制成。這面百年龍舟鼓陪伴著車陂村,一起見證了車陂龍舟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。
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講解員郝滿健介紹展覽館里的“招景接待處”。
龍船飯
“九大簋”菜式多寓意美好
展覽館里,還有一個模擬龍舟節招景期間的“招景接待處”,只見桌上擺放有寓意風調雨順的禾青、充饑的龍船餅以及解渴的熱茶和冰汽水,一方茶桌盡顯地主之誼。農歷五月初三是天河車陂村的“招景日”,收到車陂村用紅帖寫的“飛柬”的兄弟、老表村會扒龍船前來“趁景”,“應景”探親的龍船在村口會擂鼓、放鞭炮向主人家問好,主人家則在岸上敲鑼回應。招景處后的墻上,貼滿了外村送上的“回柬”,在網絡通訊便捷的時期,廣府龍舟兄弟仍然堅持紅紙黑字互送請柬。
“車陂龍舟景”以往被廣府人稱作“廣州龍舟第一景”?!俺镁啊钡膬x式包括了起龍、進水拜神、采青、劃船、吃龍船飯、入竇等過程,其中龍船飯則是一頓重要的宴飲儀式。
龍船飯通常是貫穿整個端午期間的宴飲,全方位為龍舟節量身定制。根據傳統,龍船飯盛宴采用九菜一湯的形式,也就是珠三角常說的“九大簋”,菜式大多含有美好寓意,如生菜寓意“和氣生財”、蒸魚寓意“年年有魚”等。其中比較特別的是一碟炒丁,在村民們看來,常年在水上活動的“扒仔”們的身體里多少會帶有一點“濕氣”,在炒丁中加入了一些辣椒干和蘿卜干,除了寓意“人丁興旺”之外,也希望能達到“祛濕”的功效。
在展覽館的墻上,有一幅名為“一水同舟”的大型畫作,描繪出數十年前端午期間龍船“招景”的盛大場景。在畫作前方,有一座老爺爺牽著小朋友觀景的雕像,小孫子指著畫上的大船,仿佛在說:“爺爺,長大以后,我也要扒龍舟!”
一水同舟龍舟文化展覽館內的實體龍舟,可承載10-20人。
知多D
對于在嶺南水鄉長大的廣府人來說,每年端午時節龍舟的“趁景”和“斗標”是各個兄弟村落在端午時節聯系情誼的重要民俗活動?!俺镁啊笔侵父鞣烬埓皝響?,只表演技巧,不排名次,從五月初一開始,至五月二十日止,每天一景,輪流在各鄉舉行。而“斗標”即龍舟競渡,常在趁景熱身之后舉行。
策劃:陳成效 胡群芳
統籌:陳蓓蕾
文字:南都、N視頻記者 楊杰
視頻:南都、N視頻記者 楊杰 伊凱文 陳誠 徐杰 陳沖
出鏡:南都、N視頻記者 陳誠 陳藝丹 龍飛
聲明: 原文摘自網絡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轉發文章的版權屬于作者,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,或無法查實原作者姓名,還望諒解。如覺侵權,或涉及版權問題,煩請聯系管理員,我們會及時處理!